秋狝冬狩
诗集
1906五言诗·井
1910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1915.5五谷·挽易昌陶
1918归国谣·今宵月
1918河出潼关
1919.10.8四言诗·祭母文
1921虞美人·枕上
1923.12贺新郎·别友
1927.9西江月·秋收起义
1927菩萨蛮·黄鹤楼
1928.9西江月·井冈山
1929.10采桑子·重阳
1929.10清平乐·蒋桂战争
1929如梦令·元旦
1930.2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1930.9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
1930.12.30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0蝶恋花·向板仓
1931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渔家傲·反第三次大“围剿”
1933菩萨蛮·大柏地
1934-1935十六字令三首
1934清平乐·会昌
1935.10.21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
1935.10念奴娇·昆仑
1935.10七律·长征
1935.10清平乐·六盘山
1935忆秦娥·娄山关
1936临江仙·给丁玲同志
1936沁园春·雪
1937四言诗·祭黄帝陵
1939.6.1四言诗·题《中国妇女》
1943五律·挽戴安澜将军
1947五律·喜闻捷报
1947张冠道中
1949.4.19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1949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950.10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950.11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1954浪淘沙·北戴河
1955七绝·莫干山
1955七绝·五云山
1955五律·看山
1956.6水调歌头·游泳
1957.1.1沁园春·长沙
1957.5.11蝶恋花·答李淑一
1957.9.7七绝·观潮
1958.6.30七律二首·送瘟神
1958七绝·刘蕡
1959.6.29七律·登庐山
1959七律·到韶山
1960s卜算子·咏梅
1961.9.9七绝·为李进同志提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1961七绝·屈原
1961七绝·为女民兵题照
1961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1961七律·答友人
1962七律·冬云
1963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1963七律·吊罗荣桓同志
1963杂言诗·八连颂
1964贺新郎·读史
1965.5.25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5念奴娇·井冈山
1965.5念奴娇·鸟儿问答
1965.12.24七律·洪都
1965.12卜算子·悼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艾地同志
1965减字木兰花·经长沙忆往
1966.6七律·有所思
1966.8.5七绝·炮打司令部
1973.8.5七律·读《封建论》呈郭老
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
七绝·贾谊
七绝·咏蛙
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七律·和周世钊同志
七律·忆重庆谈判
七律·咏贾谊
中药学
+仓廒+
底梁
取字文件
安神药
养心安神药
柏子仁
合欢皮
灵芝
首乌藤
酸枣仁
养心安神药
远志
重镇安神药
磁石
琥珀
龙骨
重镇安神药
朱砂
安神药
拔毒化腐生肌药
拔毒化腐生肌药
红粉
炉甘石
硼砂
砒石
铅丹
轻粉
补虚药
补气药
白扁豆
白术
补气药
刺五加
大枣
党参
蜂蜜
甘草
红景天
黄芪
绞股蓝
人参
沙棘
山药
太子参
西洋参
饴糖
补血药
阿胶
白芍
补血药
当归
何首乌
龙眼肉
熟地黄
补阳药
巴戟天
补骨脂
补阳药
冬虫夏草
杜仲
蛤蚧
蛤蟆油
海狗肾
海马
核桃仁
胡芦巴
韭菜子
鹿茸
肉苁蓉
沙苑子
锁阳
菟丝子
仙茅
续断
阳起石
益智仁
淫羊藿
紫河车
紫石英
补阴药
百合
北沙参
鳖甲
补阴药
枸杞子
龟甲
黑芝麻
黄精
麦冬
墨旱莲
南沙参
女贞子
桑椹
石斛
天冬
玉竹
补虚药
攻毒杀虫止痒药
白矾
蟾酥
大蒜
蜂房
攻毒杀虫止痒药
硫黄
蛇床子
土荆皮
雄黄
樟脑
化湿药
苍术
草豆蔻
草果
豆蔻
广藿香
厚朴
化湿药
佩兰
砂仁
化痰止咳平喘药
清化热痰药
川贝母
瓜蒌
海浮石
海蛤壳
海藻
黄药子
桔梗
昆布
礞石
胖大海
前胡
清化热痰药
天竺黄
瓦楞子
浙贝母
竹沥
竹茹
温化寒痰药
白附子
白前
半夏
芥子
猫爪草
天南星
温化寒痰药
旋覆花
皂荚
止咳平喘药
矮地茶
白果
百部
苦杏仁
款冬花
马兜铃
枇杷叶
桑白皮
葶苈子
洋金花
止咳平喘药
紫苏子
紫菀
化痰止咳平喘药
活血化瘀药
活血调经药
丹参
红花
活血调经药
鸡血藤
凌霄花
牛膝
桃仁
王不留行
益母草
月季花
泽兰
活血疗伤药
儿茶
骨碎补
活血疗伤药
刘寄奴
马钱子
苏木
土鳖虫
血竭
自然铜
活血止痛药
川芎
活血止痛药
姜黄
降香
没药
乳香
五灵脂
延胡索
郁金
破血消癥药
斑蝥
穿山甲
莪术
虻虫
破血消癥药
三棱
水蛭
活血化瘀药
解表药
发散风寒药
白芷
苍耳子
葱白
发散风寒药
防风
藁本
桂枝
胡荽
荆芥
麻黄
羌活
生姜
西河柳
细辛
香薷
辛夷
紫苏叶
发散风热药
薄荷
柴胡
蝉蜕
淡豆豉
发散风热药
浮萍
葛根
谷精草
菊花
蔓荆子
木贼
牛蒡子
桑叶
升麻
解表药
开窍药
冰片
开窍药
麝香
石菖蒲
苏合香
理气药
沉香
陈皮
川楝子
大腹皮
刀豆
佛手
甘松
九香虫
理气药
荔枝核
玫瑰花
梅花
木香
青皮
柿蒂
娑罗子
檀香
乌药
香附
香橼
薤白
枳实
利水渗湿药
利尿通淋药
萆薢
萹蓄
车前子
地肤子
灯心草
冬葵子
海金沙
滑石
利尿通淋药
木通
瞿麦
石韦
通草
利湿退黄药
垂盆草
地耳草
虎杖
鸡骨草
金钱草
利湿退黄药
茵陈
珍珠草
利水消肿药
冬瓜皮
茯苓
葫芦
利水消肿药
香加皮
薏苡仁
玉米须
泽泻
枳椇子
猪苓
利水渗湿药
平肝息风药
平抑肝阳药
刺蒺藜
代赭石
罗布麻叶
牡蛎
平抑肝阳药
石决明
珍珠母
紫贝齿
息风止痉药
地龙
钩藤
僵蚕
羚羊角
牛黄
全蝎
天麻
蜈蚣
息风止痉药
珍珠
平肝息风药
清热药
清热解毒药
白花蛇舌草
白蔹
白头翁
败酱草
板蓝根
半边莲
穿心莲
大青叶
大血藤
地锦草
贯众
金荞麦
金银花
连翘
漏芦
绿豆
马勃
马齿苋
木蝴蝶
蒲公英
千里光
青黛
青果
清热解毒药
拳参
山慈菇
山豆根
射干
四季青
土茯苓
熊胆粉
鸦胆子
野菊花
鱼腥草
重楼
紫花地丁
清热凉血药
赤芍
牡丹皮
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
水牛角
玄参
紫草
清热泻火药
淡竹叶
寒水石
决明子
芦根
密蒙花
青葙子
清热泻火药
石膏
天花粉
夏枯草
鸭跖草
知母
栀子
竹叶
清热燥湿药
白鲜皮
黄柏
黄连
黄芩
苦参
龙胆
秦皮
清热燥湿药
清虚热药
白薇
地骨皮
胡黄连
青蒿
清虚热药
银柴胡
清热药
驱虫药
槟榔
榧子
鹤草芽
鹤虱
苦楝皮
雷丸
南瓜子
驱虫药
使君子
芜荑
祛风湿药
祛风寒湿药
蚕沙
川乌
穿山龙
丁公藤
独活
海风藤
昆明山海棠
路路通
木瓜
蕲蛇
青风藤
祛风寒湿药
伸筋草
威灵仙
乌梢蛇
徐长卿
油松节
祛风湿强筋骨药
狗脊
千年健
祛风湿强筋骨药
桑寄生
五加皮
雪莲花
祛风湿热药
臭梧桐
防己
海桐皮
老鹳草
雷公藤
络石藤
秦艽
祛风湿热药
桑枝
丝瓜络
豨莶草
祛风湿药
收涩药
固表止汗药
浮小麦
固表止汗药
麻黄根
糯稻根
固精缩尿止带药
椿皮
刺猬皮
覆盆子
固精缩尿止带药
海螵蛸
鸡冠花
金樱子
莲子
芡实
桑螵蛸
山茱萸
敛肺涩肠药
赤石脂
诃子
敛肺涩肠药
肉豆蔻
石榴皮
乌梅
五倍子
五味子
罂粟壳
禹余粮
收涩药
温里药
荜茇
荜澄茄
丁香
附子
干姜
高良姜
胡椒
花椒
肉桂
温里药
吴茱萸
小茴香
消食药
稻芽
鸡内金
莱菔子
六神曲
麦芽
山楂
消食药
泻下药
攻下药
大黄
番泻叶
攻下药
芦荟
芒硝
峻下逐水药
巴豆霜
甘遂
京大戟
峻下逐水药
千金子
牵牛子
商陆
芫花
润下药
火麻仁
润下药
松子仁
郁李仁
泻下药
涌吐药
常山
胆矾
藜芦
甜瓜蒂
涌吐药
止血药
化瘀止血药
花蕊石
化瘀止血药
蒲黄
茜草
三七
凉血止血药
白茅根
侧柏叶
大蓟
地榆
槐花
凉血止血药
小蓟
羊蹄
苎麻根
收敛止血药
白及
藕节
收敛止血药
仙鹤草
血余炭
紫珠叶
棕榈炭
温经止血药
艾叶
炮姜
温经止血药
灶心土
止血药
中医学基础
+仓廒+
表格实验
尺关寸
PNG
冲脉
PNG
寸关尺
PNG
寸口诊脉
PNG
带脉
PNG
督脉
PNG
腹部分区
PNG
甲骨文-气
PNG
甲骨文-心
PNG
甲骨文-阴阳
PNG
经络系统
PNG
任脉
PNG
舌诊五脏划分
PNG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
PNG
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示意
PNG
手厥阴心包经
PNG
手少阳三焦经
PNG
手少阴心经
PNG
手太阳小肠经
PNG
手太阴肺经
PNG
手阳明大肠经
PNG
太极
PNG
望色
PNG
五行生克示意
PNG
小儿食指三关
PNG
阳蹻脉
PNG
阳维脉
PNG
阴蹻脉
PNG
阴维脉
PNG
中土五行
PNG
足厥阴肝经
PNG
足少阳胆经
PNG
足少阴肾经
PNG
足太阳膀胱经
PNG
足太阴脾经
PNG
足阳明胃经
PNG
lab
防治观
保精护肾
避其邪气
标本兼治
补其不足
调和脏腑
调和脏腑的相互关系
调和脏腑的阴阳气血
调津液
调精
调理气血
调理气血津液的关系
调气
调摄精神
调血
调养脾胃
调整阴阳
锻炼身体
反治
防止病邪入侵
防止传变
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单独运用
扶正祛邪的概念
扶正祛邪的应用
扶正祛邪同时运用
扶正祛邪先后运用
扶助机体正气
根据脏腑相合关系调和脏腑
寒因寒用
缓则治本
急则治标
既病防变
起居有常
热因热用
塞因塞用
三因制宜
衰老的概念及机制
衰老之本
衰老之标
顺应脏腑的生理特性
顺应自然
损其有余
通因通用
未病先防
先安未受邪之地
形神共养
养生
养生的概念
养生的基本原则
养生与防治原则
药物预防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因时制宜
饮食有节
愈后防复
早期诊治
正治
正治与反治
治标与治本
治病求本
治未病
治则
阻截病传途经
疾病观
病机
膀胱病机
表里传变
表邪入里
病机
病位传变
病邪因素
病性转化
出血
大肠病机
胆的病机
发病
发病的基本原理
发病的内在因素
发病的重要条件
发病类型
肺的病机
肺阴的失调
伏而后发
复发
复发的基本特点
复发的诱因
复发的主要类型
肝的病机
肝气肝阳失调
肝阳化风
肝阴肝血失调
感邪即发
环境因素
环境与发病
基本病机
疾病传变的形式
疾病的传变
继发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津液不足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
津液失常
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经络与脏腑之间的传变
经络之间的传变
精的失常
精气两虚
精气血关系失调
精气血失常
精虚
精血不足
精瘀
精与气血关系失调
里病出表
六腑病机
内风
内寒
内火
内伤杂病传变
内生五邪
内湿
内燥
脾的病机
脾阳脾气的失调
脾阴的失调
气闭
气不摄血
气的失常
气的失调
气机失调
气逆
气随血脱
气随液脱
气脱
气陷
气虚
气虚血瘀
气血两虚
气与血关系失调
气滞
气滞精瘀和血瘀精阻
气滞血瘀
情神状态与发病
热极生风
三焦病机
伤寒六经传变
肾的病机
肾的精气不足
肾的阴阳失调
生活状况
湿浊困阻
实的病机
水停气阻
水液贮留
痰饮凝聚
体质因素
体质与发病
外感热病传变
亡阳
亡阴
胃的病机
温病三焦传变
温病卫气营血传变
五脏病机
五志之火
小肠病机
邪气的基本概念
邪气的作用
邪气与发病
邪去正虚
邪胜正衰
邪郁化火
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邪正相持
心的病机
心阳心气的失调
心阴心血的失调
虚的病机
虚实病机
虚实错杂
虚实真假
虚实转化
徐发
血的失常
血寒
血热
血行失常
血虚
血虚生风
血瘀
血瘀水停
血燥生风
阳偏盛
阳偏衰
阳盛格阴
阳盛化火
阳损及阴
阴偏盛
阴偏衰
阴盛格阳
阴损及阳
阴虚风动
阴虚火旺
阴阳·格拒
阴阳·互损
阴阳·偏胜
阴阳·偏衰
阴阳·亡失
阴阳·转化
阴阳失调
影响发病主要因素
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由阳转阴
由阴转阳
脏腑病机
脏腑之间的传变
诊治因素
正气的基本概念
正气的作用
正气与发病
正胜邪退
正邪相搏的胜负
正虚邪恋
病因
悲则气消
病理产物性病因
病因
虫兽所伤
处方草率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冻伤
毒邪
毒邪的形成
毒邪的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房劳过度
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风邪
风性善行而数变
风性主动
钩虫
关系失和
过饱
过饥
过劳
过逸
寒热偏嗜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邪
寒性凝滞主痛
寒性收引
蛔虫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易生风动血
火邪
火邪易致疮痈
结石
结石的基本概念
结石的形成
结石的致病特点
惊则气乱
恐则气下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劳逸失度
疠气
疠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六淫
六淫的概念
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蛲虫
内伤病因
怒则气上
七情多发为情志病
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的基本概念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七情首先影响心神
七情损伤相应之脏
七情易损潜病之脏腑
七情影响情志变化
七情影响脏腑气机
七情直接伤及内脏
其他病因
情志活动与脏腑精气
烧烫伤
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易阻气机
湿邪
湿性黏滞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性重浊
食类偏嗜
暑多夹湿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
水湿痰饮
水湿痰饮的基本概念
水湿痰饮的形成
水湿痰饮的致病特点
水湿痰饮易于蒙蔽心神
水湿痰饮影响水液代谢
水湿痰饮阻滞气血运行
思则气结
胎毒
胎弱
绦虫
外感病因
外力损伤
外伤
五味偏嗜
喜则气缓
先天病因
血吸虫
言行不当
药邪
药邪的形成
药邪的致病特点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医过
医过的致病特点
饮食不节
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
饮食失宜
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瘀血
瘀血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的基本概念
瘀血的形成
瘀血的致病特点
瘀血易于阻滞气机
瘀血影响新血生成
瘀血影响血脉运行
燥邪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诊治失误
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诸虫
生命观
藏象
膀胱
膀胱排泄尿液
膀胱贮存尿液
藏象
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形成
大肠
胆
胆主决断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肺
肺藏魄
肺朝百脉
肺的生理功能
肺的生理特性
肺的系统联系
肺气宣降
肺气以降为顺
肺为娇脏
肺喜润恶燥
肺应秋
肺与大肠
肺与肝
肺与脾
肺与肾
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
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肺在液为涕
肺在志为忧
肺主呼吸之气
肺主气司呼吸
肺主通调水道
肺主一身之气
腑与腑的关系
概述(藏象)
肝
肝藏魂
肝促进胆汁泌泄
肝的生理功能
肝的生理特性
肝的系统联系
肝调畅精神情志
肝调节排精行经
肝调节血量
肝防止出血
肝维持津液输布
肝维持血液循行
肝为刚脏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协调脾升胃降
肝应春
肝与胆
肝与脾
肝与肾
肝在窍为目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在液为泪
肝在志为怒
肝主藏血
肝主升发
肝主疏泄
肝贮藏血液
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精室
六腑
命门
命门的部位
命门的功能
命门的形态
脑
脑主感觉运动
脑主宰精神活动
脑主宰生命活动
女子胞
脾
脾藏意
脾的生理功能
脾的生理特性
脾的系统联系
脾气宜升
脾喜燥恶湿
脾应长夏
脾与肾
脾与胃
脾运化谷食
脾运化水饮
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在液为涎
脾在志为思
脾主升清
脾主四时
脾主统血
脾主运化
奇恒之腑
三焦
三焦的部位划分
三焦的生理功能
三焦通行元气
三焦运行津液
上焦
肾
肾藏志
肾促进与调节参与水液代谢脏腑
肾的生理功能
肾的生理特性
肾的系统联系
肾调节尿液的生成和排泄
肾恶燥
肾水宜升
肾为脏腑阴阳之本
肾应冬
肾与膀胱
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肾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肾在液为唾
肾在志为恐
肾主藏精
肾主抵御外邪
肾主纳气
肾主生髓化血
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主水
肾主蛰藏
生举内脏
髓
髓充养脑髓
髓化生血液
髓滋养骨骼
胃
胃气
胃喜润恶燥
胃主腐熟水谷
胃主受纳水谷
胃主通降
五脏
五脏功能系统观
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
五脏精气阴阳的含义
五脏精气阴阳的理论体系
五脏阴阳时空观
五脏与骨髓
五脏与脉
五脏与脑
五脏与女子胞
下焦
小肠
小肠主泌别清浊
小肠主受盛化物
心
心包络
心藏神
心的生理功能
心的生理特性
心的系统联系
心火宜降
心为阳中之阳
心应夏
心与肺
心与肝
心与脾
心与肾
心与小肠
心在窍为舌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心在液为汗
心在志为喜
心主神明
心主通明
心主血脉
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孕育胎儿
脏腑分类及各自的生理特点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奇恒之腑的关系
脏与脏的关系
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中焦
主持月经
自制表
经络
阐释病机变化
冲脉
带脉
调节平衡作用
督脉
分经诊断
感应传导作用
沟通联系作用
经络
经络的基本概念
经络的临床应用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概念的产生
经络系统的形成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脉
经脉之间的联系
理论体系的构建
络脉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的分布特点
奇经八脉的功能特点
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
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功能
任脉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别循行分布特点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的生理功能
十二经筋循行分布特点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十二经脉的名称
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
十二皮部
十五别络
十五别络的生理功能
十五别络的循行分布特点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外邪由表传里的途径
循经诊断
阴蹻脉和阳蹻脉
阴维脉和阳维脉
运行气血作用
脏腑病变相互传变的途径
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
脏腑与体表肢节之间的联系
脏腑之间的联系
指导疾病治疗
指导临床诊断
指导药物治疗
指导针灸推拿治疗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经
精气血津液神
肺为生气之主
化血物质基础
化血相关脏腑
津能化气
津能生血
津能载气
津血同源
津液
津液充养血脉
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功能
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的排泄
津液的生成
津液的输布
津液对气的作用
津液滋润濡养
经络之气
精
精的代谢
精的繁衍功能
精的功能
精的化气功能
精的化神功能
精的化血功能
精的基本概念
精的抗邪功能
精的濡养功能
精的施泄
精的贮藏
精可化血
精气互化
精气神的关系
精气血津液神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精神互用
精血津液的关系
精血同源
脾胃为生气之源
气
气的防御功能
气的分类
气的功能
气的固摄功能
气的基本概念
气的生成
气的推动功能
气的温煦功能
气的运动与变化
气的中介功能
气对津液的作用
气化
气化的概念
气化的形式
气机
气机的概念
气能摄津
气能摄血
气能生津
气能生血
气能行津
气能行血
气为血之帅
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与血的关系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和意义
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情志
神
神的分类
神的功能
神的基本概念
神的生成
神气互生
肾为生气之根
生气物质基础
生气相关脏腑
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
思维
卫气
卫气生成分布
卫气生理功能
五神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血
血的功能
血的化神功能
血的基本概念
血的濡养功能
血的生成
血的运行
血可化津
血能养气
血能载气
血为气之母
血以生精
营气
营气生成分布
营气生理功能
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
影响血液运行的脏腑
元气
元气生成分布
元气生理功能
脏腑之气
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宗气
宗气生成分布
宗气生理功能
体质
辨体康复, 善后调理
辨体论治, 因人制宜
辨体施药, 权衡性味
辨体针灸, 治法各异
常见体质的分类与特征
地理因素
父母禀赋
后天因素
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劳逸所伤
理想体质的标志
年龄因素
偏阳质
偏阴质
平和质
气虚质
气郁质
情志因素
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湿热质
太少阴阳五态人的体质特征
痰湿质
特禀质
体质
体质的分类
体质的分类方法
体质的构成要素
体质的基本概念
体质的基本概念与构成要素
体质的评价
体质的评价指标
体质的生理基础
体质的生理基础和形成因素
体质的特点
体质的形成因素
体质的应用
体质与辨证论治
体质与病机
体质与病因
体质与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体质与养生
体质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先天因素
现代九种常见体质的分类
心理状态的差异性
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性别差异
血瘀质
阳虚质
阴虚质
阴阳平和质
饮食因素
影响病机从化
影响发病与证候倾向性
影响疾病传变
哲学观
部位分阴阳
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阐释天人合一的整体观
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治则治法
归纳药物性能
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经络分阴阳
控制疾病的传变
母病及子
木火金水四行之间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万物变化的根源
气的哲学概念
气的哲学概念与气一元论
气概念的形成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
气是万物感应的中介
气是物质
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气一元论衍进
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取象比类法
确定治疗原则
确定治则治法
升降浮沉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和指导诊断治疗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说明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推演络绎法
五味
五行的概念与归类
五行的归类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与归类
五行概念的形成
五行母子相及
五行生克异常
五行生克制化
五行胜复
五行相乘相侮
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制化
相乘
相克 治法
相克 治则
相生 治法
相生 治则
相侮
药性
阴阳的概念与归类
阴阳的关联性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的属性
阴阳的属性与特性
阴阳的特性
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对立制约
阴阳概念的形成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损
阴阳互为消长
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偏盛
阴阳偏衰
阴阳同消同长
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协调自和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脏腑分阴阳
指导疾病的防治(阴阳)
指导疾病的诊断(五行)
指导疾病的诊断(阴阳)
指导疾病的治疗(五行)
指导情志病治疗
指导养生
指导针灸取穴
中土调控木火金水四行
中土五行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子病及母
总论
《黄帝内经》
《难经》
《伤寒杂病论》
《神农本草经》
变易思维
辨病势
辨病位
辨病性
辨病因
辨证
辨证辨病结合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概念
辨证论治应用
病
病机变化的整体性
巢元方
陈言
地域环境与疾病防治
地域环境与人体疾病
地域环境与人体生理
动静相召
防治的整体性
恒动变化
皇甫谧
季节气候与疾病防治
季节气候与人体疾病
季节气候与人体生理
近代与现代
精气神一体观
据方施治
科学技术的交融
李杲
刘完素
论治
明清时期
明清著作
命门学说
钱乙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社会文化的影响
生理功能的整体性
宋金元时期
随法选方
孙思邈
天人合一
同病异治
王清任
王叔和
魏晋隋唐时期
吴瑭
吴有性
五脏一体观
系统思维
象思维
形神一体观
形象思维
绪论
薛雪
养生康复的整体性
叶天士
医疗实践的积累
异病同治
意象思维
因证立法
应象思维
张从正
哲学思想的渗透
诊断的整体性
整体观念
整体宏观
证
症
中和思维
中医理论基础课程的主要内容
中医学常用的思维方式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昼夜时辰与疾病防治
昼夜时辰与人体疾病
昼夜时辰与人体生理
朱震亨
自然环境对人体疾病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Z经文摘录
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精气血津液神
4藏象
5经络
6病因
7病机
8诊法
9辨证
X养生与治则
Z相关现代研究
2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3精气血津液神
4藏象
5经络
6病因
7病机
8诊法
9辨证
X养生与治则
index
tags
:
病机 正邪
pages
:
149
Copy
复发的基本特点
复发的基本特点为:
临床表现类似于初病,但又不完全是原有病
变
理
过程的再现,比初病
的
病变损害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病情也更重。
复发的次数愈多,其宿根难除,大多反复发作,静止期的恢复也就越不完全,预后越差,易留下后遗症。
大多与诱因有关。
Table Of Contents
复发的基本特点